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17歲小女孩的故事,這個小女孩罹患了兒童崩解症,這是屬於退化性的疾病,共同的特徵是:初生後到三、四歲期間各項發展正常,病發之後,各種身心功能逐漸退化,逐漸喪失已經學會的各項技巧,包括失去情緒的控制,明顯的社交退縮,語音語言能力的退化,會聽但是講的少,運動控制能力的喪失,無法自己穿衣服、繫鞋帶,甚至到大小便失禁等等,恢復的可能很少。


小女孩是在一年多前開始來看身心科,當時她的母親因為癌症末期在本院住院,她看到母親的病苦很難過,頻繁的出現自傷,因此被家屬及醫院的工作人員帶來身心科接受治療。案母往生之後,小女孩跟著阿公阿嬤生活,阿公阿嬤很疼她,但是因為疾病的關係,身心發展呈現障礙,甚至是退化的狀態,情緒控制差,沒有被滿足就容易發脾氣,常常用自傷的方式來表現,阿公阿嬤年紀大了,照顧她的情緒化和退化的行為實在困難,因此帶著她來本院還有其他醫院的身心病房住院,但是看她年紀那麼小又沒有媽媽很可憐,實在捨不得,所以每次住不到幾天就辦理自動出院。


這次住院是因為經常打電話去警察局騷擾,多次亂摸阿公的身體,不順其意會發脾氣,只要吃東西就會嘔吐,頻繁的嘔吐在其他醫院就診也沒有改善,家屬感到照顧困難,所以求助於本院身心科。住院之後,焦慮、煩躁的情緒,重複的要求,沒有被滿足立即出現撞頭、打自己的自傷動作,還有經常的嘔吐甚至隨地大小便,確實給照護的人員帶來困擾,但是阿公阿嬤的過度關心,才是影響治療沒辦法延續的主因。所以醫療團隊先跟阿公阿嬤溝通,讓家屬知道該配合的部分,也不會因為過度期待或擔心而中斷治療計畫。


雖然目前並沒有直接治療兒童崩解症的藥物,但是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和抗驚厥藥物可以穩定情緒,改善一些重複行為,以及避免癲癇發生。所以,照護人員要像哄小孩一樣,讓她配合吃藥,再用服藥後帶來的穩定,強化她服藥的順從性。面對她頻繁的嘔吐、重複的要求、以及自傷的動作,照護人員接受這是她疾病的一部份,並不加以批評、否定,而是用堅定一致的態度執行行為治療,也在用餐的時候陪伴她的身旁,讓她放慢進食的速度,細嚼慢嚥,減少嘔吐的機會,如果發生嘔吐及隨地大小便,照護人員並不指責,而是協助她一起清理乾淨,避免強化她的焦慮,也增進她自我照顧的能力。


漸漸地,小女孩越來越穩定,變得越來越喜歡這裡的環境,喜歡這裡照護的人員,甚至會跟同仁分享她以前的戀愛故事。因此醫療團隊開始跟阿公阿嬤計畫出院,於是在住院滿兩個月後,小女孩帶著些微的焦慮跟滿滿的祝福重新出發。


「人生就像個溜冰場,很多人會在上面跌跤。」尤其是身心病患常因症狀再度復發或是缺乏病識感而拒絕治療,有一些癒後差的嚴重型患者,就可能在一間間的精神病房不斷地流浪。希望志工菩薩們在社區關懷的時候,如果有發現身心問題的個案,能夠以同理、尊重、關懷的態度協助他們就醫,期待有更多的人為生命點一盞燭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潛水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