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由門診住進一個失智症的婆婆,婆婆今年82歲,由案子跟外傭陪同進來,外觀還算乾淨,看著婆婆的外貌跟名字,突然想起來婆婆在四年前曾經來住院過,當時婆婆的先生往生已2~3年,常莫名的哭泣,情緒變得容易起伏,也會自言自語,因為要找往生十年的媽媽,一直往屋外跑,家屬擔心她的安全,所以聯絡社會局跟警察協助就醫。婆婆的子女很有成就,都是醫師跟老師,會對婆婆印象深刻,卻是因為在住院的過程中,子女互相抱怨對方照顧婆婆不周,卻因此遷怒工作人員,不僅打電話來怒叱工作人員是對方的走狗,甚至向醫院投訴我們不該聽信片面之詞,還好有社工室的同仁居中幫忙解釋及安撫。
婆婆上次出院後,由子女輪流照顧,一個地分住三個月。最近住在大兒子家,常打包行李要回娘家,會攔計程車以及停紅綠燈的車輛要對方載她,不順其意會出手打人,吃過三餐後會忘記,常在一小時內又要求要吃東西,因此體重快速的增加4~5公斤。晚上不睡覺常四處走動,並且叫醒家人。家屬因為照顧困難,所以安排住院治療。
婆婆住院後在病室內四處遊走,要尋找出口,也會進入別人的房間翻箱倒櫃,要尋找錢跟行李,並且隨意拿取別人的東西,雖然有外勞陪伴在旁,但是婆婆的混亂行為並沒有因此而停止,反而因為被阻止變得情緒激動,大聲謾罵。
每當這時候工作人員會陪著婆婆去找自己的東西,溫顏軟語的哄勸婆婆回到房間,有時候也會提供旅行袋,讓婆婆把東西裝進去,假裝要等計程車,過一會兒婆婆忘記自己的堅持,就協助婆婆參加病房的活動。為了避免婆婆再去翻動別人的物品找錢,工作人員準備一疊玩具鈔票,放在婆婆的錢包中讓她隨身攜帶,當婆婆懷疑東西不見了,就會看她拿著一疊鈔票在手上數著。當然也要跟其他的病友串通好,不可以跟婆婆說這是假的,甚至有些病友看見婆婆在數鈔票就會跟她說:「阿婆身上不可以帶這麼多錢,容易不見,要拿去護理站給工作人員保管。」
當然照顧婆婆不是都這麼順利的,婆婆有時候行為混亂,人時地的定向感又差,不是言語可以澄清,工作人員需要依醫囑給予針劑,有時候也會以輪椅保護衣讓婆婆坐在輪椅上,陪工作人員在護理站裡寫記錄,一邊聽婆婆咒罵一邊安撫她。在這個過程中婆婆有時候不配合會出手打工作人員,單位實習生跟我反應,看見學姊這麼用心照顧婆婆還被打到黑青,才知道做身心科的護理人員不容易。
現在有許多子女因為工作的因素,或是為了分擔照顧的負擔,讓長者在子女間流連,但是照顧失智症的長者,居家環境的準備除了安全之外,還需要考量是長者所熟悉的,如果再佈置一些懷舊印象的景物,更能穩定長者的情緒。不要讓長者處在無時無刻去適應變化的環境,不安與壓力都是導致症狀惡化的原因。我們出生時,不能為自己選擇,但是父母撫養我們都是選擇最好的;父母年邁,不能為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,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選擇對父母最好的照顧呢!孝順不應是分擔的責任,想想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的:「父母的白髮為誰添,雙親的愁容為誰顯,世上的癡心父母都一樣,為了兒女的成長,不惜將那輕盈的體態換醜顏。」每每讀到這兒總是一陣心酸,期望天下的孩子都能體會父母親的心,盡心孝順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