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福人群的回向,就是造福自己。

情緒就好比我們內心的警報器,針對外在環境產生反應,讓我們能做出應變,所以情緒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不只是一種內心的表達而已。然而,什麼樣的情緒才算健康?是不是就是時常快樂?畢竟,人們對情緒的標籤等如「壞脾氣」、「不理智」和「不快樂」。可是,情緒總有起伏之時,只強求快樂真的好嗎?似乎也不完全符合健康的情緒。
愉快輕鬆的心情固然能帶給人們陽光希望,但是負面情緒經過理解及適當的轉化,卻能讓人們的能力在卓越更上一層樓。因此老祖宗傳下『中庸』告訴我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要我們喜、怒、哀、樂不可太過,始終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,允許自己有情緒,然後透過適當的方法表達及抒發出來。要適中、懂得控制,真是讓人忍人所不能忍。
只是說到忍者,心中必有偏移;若心中無偏移,即便行忍之行,又如何可言忍?所以 上人教導我們:「忍而無忍,才是真正的忍。」以正向的思想,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,歡喜接受,學習適應,克服困難,轉苦為甘
照顧病人是件不容易的事,往往自己的情緒也會被影響,在這情緒上的點是我們需要警覺的,這樣的警覺也能幫助我們的生活,我們無時無刻都是在與人互動,互動的過程中就會接受別人的「垃圾」,這些垃圾如果只進不出的話,就會有壓力存在,時時刻刻去警覺自己的心,懂得釋放壓力,生活才比較有品質。
在護理過程中不只要想如何照護好病人,還要從照護過程中學習照護自己,這樣才能過得更好,因為有好的情緒才能把這種情緒傳達給病人,人都是會受到情緒的感染,透過營造比較好的治療氛圍,讓病人去改變,也透過改變過程去尋求護理照護中能獲得的成就,看到這些改變與成就,會讓自己覺得所付出的事情是有意義、有收穫的,這就是為甚麼很多同仁在身心科待那麼久而甘之如飴。
福從做中得歡喜,慧從善解得自在」平常如果沒有顧好自己的身口意,從做中學、學中覺,時時刻刻洗滌初心,或許在慈濟的大家庭裡,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動,但是否能持續呢?勉勵大家能時時刻刻、歲歲年年,及至「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潛水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